薄型子宫内膜的发病机制是怎么样的?
薄型子宫内膜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,其形成主要与子宫内膜雌、孕激素效能下降,宫腔刮宫等操作史,长期(≥5年)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等相关。
尤其是妊娠期子宫内膜发生的创伤,此时子宫柔软,基底层对创伤敏感性高,因此更容易发生粘连。
薄型子宫内膜该如何处理?
手术治疗
经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微刺激手术可以明显改善子宫内膜厚度,使子宫内膜动脉搏动指数显著升高,同时降低其阻力指数,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。
在宫腔镜下不仅可以发现子宫内的微小病变,同时可以针对具体的病变做出相应的处理。通过搔刮刺激、子宫内膜修整等方式对子宫内膜进行机械刺激而导致假蜕膜反应,从而提高胚胎植入成功率。
雌激素治疗
在IVF中,应用大剂量的雌激素不仅可以促进子宫内膜增厚,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。
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( G-CSF)
G-CSF不仅具有保护血管、促进血管发生、抗炎等作用,还有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增生及刺激内膜血管网再生等作用,进而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及胚胎着床。
干细胞治疗
干细胞具有多分化和自我更新的潜能。干细胞灌注不仅提高了子宫内膜的再生能力,还提高了内膜的容受性。干细胞治疗有望成为子宫内膜薄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。
仿生物电刺激
可以增加盆底阴道、子宫内膜和子宫肌肉的血液循环,增加组织营养,从而促进子宫内膜生长。
生长激素治疗
生长激素主要是促进生长发育和影响代谢。
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
小剂量阿司匹林、酮可可碱( PTX) 、维生素E和西地那非等均可以通过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的灌注,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。
对于反复进行手术和药物治疗后内膜仍比较薄的患者该如何处理?是否进行移植?移植成功的机率有多大呢?
近期加拿大对4万个新鲜胚胎和冷冻胚胎移植周期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,与子宫内膜厚度≥8mm的患者相比,子宫内膜薄的患者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降低,流产率升高。在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,内膜厚度≥8mm,7-7.9,6-6.9,5-5.9mm组的活产率分别为33.7,25.5,24.6和18.1%。在冷冻胚胎移植周期中,内膜厚度≥8mm,7-7.9,6-6.9,5-5.9,和4-4.9mm组的活产率分别为28.4,27.4,23.7,15和21.2%。
研究还发现,随着年龄的增长,内膜厚度≥8mm的几率降低。
综上所述,在鲜胚移植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为5-6mm和在冻胚移植周期中内膜厚度为4-6mm的患者中仍有15-21%的活产率。
所以,对于反复进行手术和药物治疗后内膜薄的患友们,也不要过分担忧,移植还是有机会的!